从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到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
延安期间的学习,让我这个非中共党员,深刻地感受到了党性的光芒,并由此越发坚定向党组织靠齐的决心。党性中最为重要也最可能成为衡量党员干部标准的三个词为:英勇奋斗,忘我牺牲,开拓进取。这三个词对我而言,一直感觉是遥不可及的,也往往只能从特定的楷模和英烈身上看到,但是在当年的延安,这几乎是整个工农红军和全体党员的基本状态和要求,由此,一支战无不胜、化腐朽为神奇的队伍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,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全国各地蔓延,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。在延安这片热土上,重温1935年~1947年这13年的任何一个瞬间,都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,更让人觉得热血澎湃、心向往之。这13年是把党性发挥到全新高度的13年,是解放战争和建国七十周年的精神基础。
作为一名从事出版事业的编辑,在延安学习期间,除了感受到党性的光辉依旧照耀着当下的每一个角落之外,也感受到了一种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和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这两句话一道组成的辩证式的精神高度和现实策略。
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,从城市暴动到深入农村,从一次次大罢工到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,从创建江西红色根据地到艰苦卓绝的长征,再到陕北会师、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这一系列的过程在今天看来,全都是不可思议的,放眼人类历史,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做到的事业,同时这期间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,无数的先烈先贤为此付出生命,全党全军多次陷入覆灭的境地。但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已经深入共产党人的骨髓,由此形成的英勇奋斗,忘我牺牲和开拓进取,充分体现子每一位党员干部身上,每一天的革命斗争过程中。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力量,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被高山巨浪般的困难压垮,反而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坚不可摧,也逐步实现了伟大的胜利。
与此同时,在延安学习过程中,我又深刻感受到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这句话的科学性、合理性和前瞻性。抓住核心矛盾,集中核心力量,都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生动体现,特别是在六届六中全会前后,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认真分析敌我形势后,得出了进行持久战和开展敌后战场的伟大结论,并且从思想上、组织上做好全面准备,服务于全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等等大局。这是全党全军思想的火花、智慧的结晶和胜利的保障。
由此,我不由得把自身的工作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处境比较起来,虽然两者差距巨大,但学习期间我越来越感受到的两者之间比较的合理性和启发性。
就我所从事的编辑出版工作、以及身处的江苏文艺出版社而言,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之后,始终处在一种艰难的处境中,在互联网时代带来后更是有了生存的焦虑,相信在今后不久,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,江苏文艺出版社还将遭遇多次生死存亡的考验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放弃坚守、转身离开、改弦易辙、随波逐流等等都是相对容易的,但我们必须要有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力量,要相信广大读者和人民群众对优秀作品的期待,相信人们对精神高度和纯度的追求,相信纸质图书无论是作为载体还是作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、重要性和传播力,相信党对思想宣传文化事业的长期重视和长久扶持。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,或许比不上延安时期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先贤,但一样需要一以贯之,不屈不挠,并且以党性的精髓,即英勇奋斗,忘我牺牲,开拓进取来衡量自身的工作。
在新时代,我们面对的不是枪林弹雨和生死较量,因此,开拓进取显得极其重要,这既是一种精神追求,也是一种充满技术手段的工作方式。
与此同时,在相对困难和窘迫的处境中,更需要理清思路,明确目标,找准方向,以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策略开展日常工作。就我个人所在的文学出版中心而言,需要把自身的定位牢牢确定在原创精品上,确定在文学专业领域,确定在主题出版范畴。与此同时,要明确方向后不断深入,而不是一直摇摆和尝试。貌似可以做的内容方向很多,但我们的时间精力财力有限,我们的目标也十分明确,即本土原创文学和主题出版,打造最具当代专业高度和一定程度垄断的具体产品线。所有有违我们目标的,并且分散我们力量的事情,无论来自什么途径,务必要及早杜绝。
对我而言,此次延安学习是一个起点,无论是对中国共产党延安13年的深入了解,还是对“延安精神”的学习体会,以及对自身工作的深层次思考,都由此而进入新的阶段,并将延续多年,不断探索。我相信经历此次学习交流和总结,我个人今后的工作学习都会进入一个新的状态,上升到一个新的强度,始终朝着党性要求的非凡境界不断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