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1日—25日,凤凰学院组织“学习延安精神,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”主题教育培训班赴延安实地学习。这5天,学习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,10处实地参观、现场讲解,4次现场教学、1次实景教学、1次仪式教学,还有半天的专题教学。这次学习,让我真正认识到牢记使命才能不忘初心,善于传承方能继续前进。
一直都知道,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,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,但真正踏上这片热土,才真正与延安精神产生了共情。站在一个个旧址、一塑塑雕像、一孔孔窑洞前,才真切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伟大情怀;听到一个个感人故事、生动事迹后,才更深地理解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。在延安,我读到了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,勤俭节约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,严于律己、一身正气的革命风范。延安是一本读不完的书,这里有说不尽的故事,而我在这几天的学习中,也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,通过几个问与答,为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指明方向,也期盼为集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一、 你在工作中有没有张思德那样的奉献精神?
第一节现场教学课,授课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讲了“张思德精神”。坐在小马扎上,吹着冷冷的封,面对着张思德的雕像和毛主席写下的“为人民服务”,在这样沉浸式教学环境下,听得很投入,感触也最深。
当时,我们身处的位置,是当年为张思德开追悼会的地方。1944年9月8日,毛泽东在这里为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会,还即兴发表演讲:《为人民服务》。张思德做过什么过人的举动,还是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?其实都没有,他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个人,在我们身边,其实也有不少这样踏实干事的人。我们的工作,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,越多越好。
张思德身上,有这么几个特质:第一,吃苦耐劳,他对工作不挑不拣,条件再艰苦,也不会叫一声苦,让他干什么,他就干什么,开荒种地、养鸡喂猪、纺线烧炭,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;第二,关心他人,他的心里总想着身边的人,会为别人考虑,为别人着想,就比如他最后牺牲的时候,是在烧炭的窑里,窑坍塌了,他在窑的最深处,同行的战友在窑口的位置,这不是第一天烧炭,所以他也不是偶然站在最危险的地方,这应该是他习惯性的动作,自己多做点,苦点累点没关系。也正因为这样,危难来时,战友获救,而他牺牲了;第三,不计较个人得失,在这一点有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,也是我反思最多的一个地方,那就是他兢兢业业好不容易当上班长,但由于减员增效,他又从班长降为一名普通的战士。大多数人面临这种情况,都会有点怨言,但他从容面对,继续做好他的分内工作。张思德身上的特质,概括起来就是无私奉献精神,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践行“为人民服务”。
一一对照下来,吃苦耐劳,关心他人,在工作中基本能做到,但不计较个人得失,还差一截,倒不是说自己看重什么,其实就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,会有“领导是不是不认可我的工作表现”之类的想法。这是我这次学习中的第一次反思,今后的工作中,应该摒弃这样的想法,做好工作中的螺丝钉。其实,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止一次说过:“我们需要发扬新时代的螺丝钉精神,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。”
二、 你有没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工作心态?
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这句话,在这几天的学习中看到过两次。一个是梁家河实地学习中的了解的一个小片段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村插队,7年的知青岁月里,他为梁家河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做了不少实事。有些事,一开始吃力不讨好,甚至引起村民的反对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,他为了梁家河的粮食增产,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。这个坝打成后,梁家河沟口这一带将变成一片良田,梁家河人就不会再挨饿了。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,但村民就是不乐意、不看好。好在后来村里有一个跟他比较要好,叫王宪平的人,帮他说服了村民,当时王宪平就跟村民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他本来可以不主张打这个坝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,要打坝,他还得带头劳动,受这份大苦,图的是啥?还不是为了咱们村多打粮食,让大家吃饱肚子吗?”
还有一次看到这句话,是在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这本书里,刘少奇同志在批评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时,有这么一句话:“某些同志不敢破除情面,不敢得罪别人,怕引起别人的抱怨和对于自己的反批评,而宁愿放任各种缺点错误在党内存在,采取‘得过且过’、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’、敷衍了事的态度,然而又在背地里去议论人家,这对于党是无益有害的。”
反观自己以及身边的人,工作中这种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,确实存在,特别是面对没有信心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时,就有畏惧心理,不太想冲在前面,就想着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这事没干不会有差错,干砸了就会挨批,就会被别人笑话。现在想想,这种心态真的要不得,特别是在我们报社转型的关键时期,作为报社的一份子,更应该勇于创新、敢为人先。
三、 你是主动工作还是被动工作?
这个问题,也是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,他的思想转变而想到的。
15岁的习近平,刚到梁家河的时候,面对陌生的环境、遭遇不信任的目光,生活条件又是那么艰苦,在插队几个月后,他就向当时的村支书请了假,回京探亲。没想到,失去北京户口的他,刚到北京,就被当地公安当作“倒流”人口抓了起来,关了一段时间派出所,又被送到太行山区。后来,他听了姨父姨母的劝说,又回到了梁家河。姨父姨母跟他说:“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,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?当然要靠群众。”听了这番话,习近平对自己在梁家河的生活和工作做了反思,也是在这个时候,他才真正主动融入梁家河。回到梁家河,他对村书记说“扎根农村,扎根一辈子”。
再联系我们的工作,有多少人去被动工作,有多少人是主动工作的?被动工作,那份工作就只是一个饭碗,你只会想着完成工作就行。只有主动工作,才会想着创新,才会想着干实事,才会想着在工作中做一个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,才会在工作中不单考虑自己愿不愿意,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,才会想让工作更出色,这样才会对一个单位发展起到应有的贡献。
从工作联系到学习,也是同理。这一次学习,也让我有一个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明显改变,特别是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。工作中,虽然每天都在学习,但这都是被动学习,被动吸收,这次学习中,因为现场教学的触动,我就真的从内心想去学,特别是听了“刘少奇和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”这节课,当时就想把这本书找来看看,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不是第一次听说,但以前都是从新闻中学习一些片段,原文还真没有看到。当晚,打车到市区新华书店,买到了这本书,当晚一口气就看完了,有一种主动学习的兴奋感。
那天,一共买了4本与延安学习有关的书,很有收获。
四、 你在工作中有没有一种开拓创新的南泥湾精神?
延安精神里,有一个重要的精神,就是南泥湾精神。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和专题教学《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》中都有重点讲解。
南泥湾这个名字,我们都是从小听说的,但也仅限于歌词,“当年的南泥湾,到处是荒山,没呀人烟,如今的南泥湾,与往年不一般,再不是旧模样,是陕北的好江南”。《南泥湾》这首歌家喻户晓,耳熟能详,但背后的故事,又多多少人知道?南泥湾,这个响亮名字的背后,其实承载的是一种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,一个原本人烟稀少、荆棘丛生、沼泽遍地的荒僻之所,一个旅的人用一年多的时间开荒拓土,硬是把“烂泥湾”变成了陕北“好江南”。这个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,但当时没有人畏难,没有人抱怨,大家从上至下齐心协力,硬生生创造了一个“从无到有”的奇迹。
如今,我们的工作中,不正是也需要这种创新的“南泥湾精神”吗?信息和技术的日新月异,瞬息万变,如果没有一种“从无到有”的开拓创新精神,怎么能与这个时代同步,如何在这个时代立足?这也提醒着我,加强学习,紧跟时代步伐,有想法要大胆地说,大胆地去实践,做了总比不做好,创新更比停滞强。特别是我现在身处的纸媒编辑部,更加迫切地需要这种“南泥湾精神”,实事求是地讲,现在还总想着“不出错”,不出错是根本、是底线,应该多想办法,让报纸“更出彩”,让报纸与新媒体、新技术更好地衔接。
五、 作为一名党员,对照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,你给自己打多少分?
作为一名党员,看完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,参加完这次培训,党性修养必须更加重视。之前,自我感觉党性修养还不错,至少在党员中居中上吧,但把自己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比,真的有点汗颜,如果打分,只敢给自己打60分,勉强及格吧,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。
首先,要加强理论修养。刘少奇曾说,我们每个共产党员,不应该只做“起码的够格的党员”,而应该成为“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、最好的学生”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炼就“金刚不坏之身”,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,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。所以,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首要要求,是其他各方面修养的前提条件。
其次,要加强政治修养,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世界观,心中有信仰,脚下才有理想,把信仰信念刻在心里,融入灵魂,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自觉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在任何形势任何情况下,都始终听党话、跟党走。
第三,加强道德修养,要讲政德、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,做一个内心强大,人格高尚的人。
第四,加强作风修养,共产党员的作风修养,说到底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,真心对群众负责,诚恳接受群众监督。
第五,加强能力修养,既要政治过硬,也要本领高强,只有用知重负重、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,拿出想干事、干成事的精神状态,才能诠释对党的忠诚,对人民的赤诚。
其实,还有一些问题,比如你吃不吃得了这样的苦?受不受得了这样的累?你在工作中有没有形成群众观,有没有群众基础?但再想一想,只要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,这些也就不是问题了。
这次学习,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真的触动很大,在现场沉浸式教学中,被授课老师的讲解一次次打动,四次现场教学,有三次在听讲中不知不觉地掉下眼泪,这是以前学习所不曾有过的感受。
延安精神,简单地说,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开拓创新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这个精神,在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,不管时代如何变化,科技如何发展,延安精神永不过时,以这样的精神,在工作中干实事,还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