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凤凰学院>第二期>

海棠依旧,躬身不曾休

——走进恩来干部学院,学习周恩来精神
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 朱昊

 

“大贤秉高鉴,公烛无私光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“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”上,对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的评价。大会上,他还发表了重要讲话,强调指出:“周恩来,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、不朽的名字。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、很自豪。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、展现的崇高风范,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,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。”

习总书记的这篇讲话,除了对周恩来同志一生经历和作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外,还带有相当的“温度”,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。“周恩来”这样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名字,数十年岁月流逝,却依旧活在每一个人心里,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光辉,一旦提及,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依然会涌起难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。

而这一切,在我们走进恩来干部学院的那一刻开始,更是发挥到极致,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,时刻萦绕在我们四周,指引着我们,感染着我们。从一场场围绕周总理榜样形象、楷模形象的音像视频展、专题教育展,再到总理故居、总理纪念馆实地学习,一件件鲜活的实例,让我们从思想深处感悟周恩来总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,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,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。
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

周总理十二岁那年离家,前往东北。在东北上学接受西学教育,思想受到启蒙。当时的东北,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。这也让周总理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,也正是如此让周总理从小就立志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。从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“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”的留言,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,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……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。少年定下初心,之后为之奋斗终身,周总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,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。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,我们应该不忘初心跟党走、理想信念不动摇,要有自己的文化情怀,不断储备提高自身的出版能力,从而努力践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。

“全心全意,为人民服务”

周总理生前一直佩戴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胸章。“为人民服务”这五个字,对于周总理而言实实在在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他从认定共产主义那天起,就在践行这五个字。他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,人们形容他办公室的灯为永不熄灭的灯光,办公室为“世界上最忙的办公室”,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,我们应该要学习总理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,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、更加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

1972年5月,周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,病情恶化到每天便血,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。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,他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。住院期间,他会见外宾65批,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,出院开会20次,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。周总理曾说过:“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。我们是幸存者,只要有一口气,就要为党工作!”而这句话,总理用一辈子来践行。

作为本次培训学习中,情景剧《永远的榜样——周恩来精神风范故事汇》周恩来扮演者之一的我,对于周总理这一信念的理解更为深刻。情境剧中周总理跟夫人邓颖超有这么一段对话:“超,等我死后,一定遵守过去的约定,不要保留骨灰,要将骨灰全部撒到祖国的江河里和土地上。丧事从简,规格不要超过中央任何人,一定不要特殊化。超,我心里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。叫同志们继续加油,与你的话,留待来生了!……”周总理即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,依旧心系工作,不忘督促同志们加油,他真正做到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。回想当时舞台之上,我说到这句台词时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,现在依然为之动容,只恨自己不是专业演员,无法通过表演给观众带来那份震撼

周总理的一生,是光辉的一生!他的光辉,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!斯人已逝,精神永存!他的大无大有,大爱大德,是一种风范,一种榜样,一面镜子,引领我们秉怀初心,继续前行。作为一名教育出版工作者,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更有幸出演过周恩来这一角色,我更应该仔细感悟周总理精神,主动向周总理学习,甘于多做奉献、敢于担当责任,以夙夜在公、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出版各项工作,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