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周恩来生活工作中的三个故事读懂领袖精神
——恩来干部学院学习心得体会
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张一芳
“春天到了,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。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,走了12年,他不再回来了……”这是邓颖超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写下的散文片段,写于1988年。很荣幸,我有机会在淮安市恩来干部学院登台朗诵这段文字。这篇散文由西花厅开放的海棠花引出了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,通过回忆和周恩来相识、相知、相爱的过程,表达了她对周恩来的崇敬与怀念,也展现了革命者的精神与品质。我年少时读过,不解其深意,直到这次沉浸式朗诵,方感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伟大爱情和革命友情,深受感动。
除了与邓颖超的爱情,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更是一个说不尽、道不完的话题,通过这次恩来干部学院的集中培训学习,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走近了他、了解了他。我想从他的工作生活中,汲取三件小事,作为他人格魅力的缩影和见证,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。
其一,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后,找上门的亲属有100多人,这都是他的家族亲人,不能不理。确有困难的,他尽量用自己的工资收入予以帮助,减少社会的负担。但他绝不动用公权力,为自己的亲友安排工作,谋取利益。而且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,给他们订立了“不谋私利,不搞特殊化”等十条家规。
其二,当周总理听说上海生产出手表的消息后,非常欣喜,按市场价买了一块。以后他参加各种活动,都佩戴着这块手表。坏了,就修,拒绝换新表,直到他去世,这枚帆布表带的老上海牌手表,才从遗体上取下,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。
其三,周总理出生在淮安,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,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。他爱淮安,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,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。1960年,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,见到了周总理,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,提出想办一座纱厂。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,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:你们种棉花,就要办纱厂,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,最终没有同意。1962年,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,苏北大片农田被淹。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,请求支援。总理看完信后,心里沉甸甸的。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,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。但总理说:“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,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。”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,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,一概秉公办事。
其实,周恩来总理的各种故事,三天三夜也说不完,他之所以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,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,与他一生践行廉洁自律和大公无私是分不开的。他的崇高精神、高尚品德、伟大风范,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。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当前,我们国家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。我们凤凰集团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。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
应当保持对党的忠诚,保持对人民的热爱,尤其是新时期新时代,更应该志存高远、脚踏实地,不因繁华俗世而迷失,不因功名利禄而懈怠,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,做好编辑出版本职工作,真诚地将使命放在心上、把责任扛在肩上,使周恩来精神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真正发扬光大,为凤凰集团的建设添砖加瓦。